
撰写时间: | 2025-05-12 | 浏览次数: | - | 来源: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马军 |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发展历程中,每一味中药的运用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宛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百态、医学理念的更迭以及人们健康状况的变迁。古代医家对麻黄的青睐有加,与现代中医临床中柴胡的广泛应用,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对比。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回望农耕时代,人类生存条件与现代形成鲜明对照。天气寒冷,交通闭塞,物资短缺,居住环境简陋,卫生设施更是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尤其是风寒之邪。稍有不慎,风寒便会乘虚而入,引发各类外感疾病。麻黄,作为一味性温,味辛、微苦的中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多重功效,在应对外感风寒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当人体被风寒之邪束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典型症状时,麻黄能够迅速发挥作用,打开毛孔,让郁闭的阳气得以宣泄,驱散体表的寒邪,同时使肺气恢复通畅,缓解喘息症状。
青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四大神兽之首,麻黄被称为中药的青龙,足见古人对麻黄这味药的重视,涌现了很多以麻黄为主药的名方。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堪称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经典名方。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士兵们长期在外征战,风餐露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风寒感冒成为常见病症。而麻黄汤常常成为他们抵御疾病的有力武器,帮助他们恢复体力,重返战场。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东汉军队中曾以“麻黄三钱、杏仁七粒”的简易方剂应对行军劳损,其发汗解表之效可使士兵在寅时服药、辰时复元。但麻黄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它更有振奋沉阳,醒神开窍的作用,在唐之前人们治疗中风证,常规用到含有麻黄的续命类方,可见其神奇的功效。
时光荏苒,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情绪波动频繁,导致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不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内伤疾病,如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一些传染性疾病和急性外感病的发病率相对降低,而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比例逐渐增加。柴胡,这味性微寒,味辛、苦,归肝、胆经的良药,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功效,含有柴胡的这类方剂,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能够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缓解情志不舒、胸胁胀痛等症状,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达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古代多用麻黄,到现代多用柴胡这一用药的演变过程,是中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体质变化、疾病谱的更新以及医学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探索、调整和优化用药策略的生动体现,它充分展现了中医与时俱进、灵活应变的医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