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指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点击热点

传承广府文化 讲好广州故事——市委老干部局开展“耆乐共享,非遗传承”点心学堂志愿服务专场活动

撰写时间: 2024-11-14 浏览次数: - 来源: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

  11月12日下午,由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主办,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广志协”)、广东点都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越秀区北京街广卫“双百工程”社工站承办的“耆乐共享,非遗传承”2024年敬老月·点心学堂志愿服务活动在越秀区举行,来自8个单位的近20名退休干部志愿者跟着点心师傅学做非遗粤式点心,并将爱心送到北京街环卫工人手上。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1114170444.png


  非遗传承

  耆乐融融齐学广府文化

  活动首先邀请点都德门店负责人介绍广府文化中的饮茶习俗。老同志们听得认真、学得深入。

  “原来茶楼在以前叫‘二厘馆’,‘一盅两件’是指一壶茶和两碟点心。”听完点都德门店负责人对广府饮茶习俗中“一盅两件”和“叩手礼”的介绍后,来自吉林的退休干部志愿者何晶华开心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这个新学的知识点,“以前喝早茶的时候就发现斟茶时大家会在桌上敲上一敲,现在才知道原来其中大有门道”。

  广府饮茶文化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从“一盅两件”的饮早茶文化,到“三茶两饭式”的饮食习惯,再发展到“饮茶社交”,经过不断的传承创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2022年入选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到茶楼喝早茶已经成为了广州人的日常,更是成为了老友记们相约话家常的首选。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1114170555.png


寓学于乐

银龄相伴共助志愿服务

  撒上干粉、揉搓光滑、切成剂子、擀成面皮、包上馅料,在点心师傅陈梓贤的指导下,一个个虾饺和叉烧包在老同志们的手中慢慢成形。

  这次活动教授的虾饺和叉烧包,是点都德的两款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心。陈师傅一边娓娓介绍着这两款点心的由来、制作过程和制作要点,一边耐心指导老同志们着手制作。参加活动的退休干部冯燕燕看着自己手中虾仁满满的虾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平时喝早茶必点虾饺,很喜欢吃,没想到还能自己动手学一学做一做,感觉今天的活动很有趣,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虾饺可太有成就感了。”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广州“公益时间”宣传摊位,为老同志们提供志愿服务宣传和注册指引服务。据了解,目前市委老干部局依托广州“公益时间”平台成立了226支志愿服务队伍,离退休干部注册志愿者5000多人,常年活跃在党建宣讲、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传承、绿美广州、社会治理、关心下一代工作等领域,为助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1114170519.png


传递爱心

点点心意关爱特殊群体

  非遗点心制作结束后,退休干部志愿者代表将关爱社会特殊从业群体的心意化为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打包好新鲜出炉的虾饺和叉烧包,与社工一起来到了北京街环卫工人休息站进行走访慰问,为环卫工人送上香气四溢的点心。

  环卫工人林朝进从老干部志愿者手中接过点心,感动地说:“我们工作休息之余,还能和同事们一起吃上这热腾腾的广式点心,退休干部志愿者们沉甸甸的心意让我们深深感念。”

  点点心意,温暖你我,爱心的传递不只是一次点心慰问,更是一场心灵灌溉,不仅让环卫工人作为城市建设者共享这份社会发展成果的喜悦,更是激励着退休干部在志愿服务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邵全辉出席了活动。他在致辞时表示,这次活动通过非遗点心制作这一独特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志愿者“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到实处。不仅让老同志们领略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非遗传承的非凡魅力,而且激发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希望老同志们学好本领,讲好广州故事,更好为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智慧和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公益时间”志愿服务项目,深入挖掘并发挥银发人才的独特优势,提升老干部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推动老干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有效助力实施广州市“银发人才二次开发”工程。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网站
copyright©2021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
粤ICP备18098919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30号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