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写时间: | 2025-05-08 | 浏览次数: | - | 来源: | 河南省关工委 |
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国关工委“万人宣讲”计划要求,坚持线上线下并举,重点打造“五老”思政微课堂,努力做青少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少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少年群众的引路人。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导向为魂,努力提升引领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标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思政微课堂,最大的特点是由“五老”宣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选择“讲述人”上,我们定了三个标准:首先,思政课主题要与“五老”宣讲员身份有关联;其次,“五老”宣讲员要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三,要紧扣时代主题、紧追社会热点,更好地吸引青少年。清明时节,我们邀请94岁的平津战役战斗英雄张利修,在烈士陵园和青少年一起缅怀革命先烈。学雷锋纪念日,我们邀请郑州车站“老年雷锋团”团长姚淑英,带领“小雷锋们”引导旅客,像春风一样温暖他人。乘着电影《满江红》掀起的豫剧风,我们邀请常香玉大师弟子、豫剧名家虎美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动力。趁着巴黎奥运会的热度,我们邀请中国射击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巫兰英,带领青年学子以更强健的体魄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调整充实省青少年德育宣讲团,吸引了“麦子爸爸”茹振刚、“排爆专家”王百姓、“草帽教授”陈兴义等1800多位“明星五老”、宣讲专家,各级“五老”宣讲员达3.8万人。在阵地建设上,我们用好《省关工委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将历史文化与潮流文化、红色血脉和城市文脉有机结合,发挥红旗渠纪念馆等13个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焦裕禄纪念园等3个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领作用,建成郑州工商学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等5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1531家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让青春与时代同向同行。
二、坚持内容为王,努力提升感染力。思政微课堂,最大的优势是内容生动,要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我们充分利用河南红色资源,以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为切入点,不一味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巾,一首首传唱已久的歌谣入手,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体会精神背后的人生。新县“五老”黄德耀家出了5位红军,其中3位成为烈士。他多年来坚持讲“一只带血耳环”的故事,这是外祖母跳崖前留给家人唯一的遗物。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亲切接见了他,对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给予鼓励。林州“五老”张国生,讲述“三代人与红旗渠”的故事,祖父参与规划红旗渠并牺牲在修渠一线,父母参与修建、宣传红旗渠,第三代奔赴全国各地宣讲红旗渠精神。兰考“五老”武占英走访焦裕禄同志的亲朋好友,挖掘了焦裕禄少年时期的故事,孩子们听了很新颖、很有意思。焦作“五老”庞继承把一张照片当作“传家宝”,他的父亲是白求恩的助手,也是《纪念白求恩》课文插图中的年轻战士,他讲白求恩的轶事典故生动形象,讲红色血脉的传承很有感染力。这些故事切口小、短平快、目标准,熔铸了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传承与使命,拉近了历史人物和听众的距离,青少年爱听爱学。一年来,我们组织“五老”积极参与各类思政活动1.2万场,受教育青少年达402万人次,让青春与时代同声相应。
三、坚持创新为要,努力提升传播力。思政微课堂,最大的挑战是寻找适当的宣讲平台,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我们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普法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平安河南建设等内容,在河南日报开设“老少同声颂党恩 携手奋进新征程”专栏,在顶端新闻开设“云上思政课”,在豫视频开设“五老话节气”专栏,在老人春秋开设“我心向党”专栏,在省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开设“五老讲党史”“五老话传统”“五老护成长”“五老促和谐”等思政子栏目。一年来,我们所拍摄的思政微课,在学习强国、河南日报、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广泛展播,全网播放量达到7000多万次,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去年9月,由省关工委作为指导单位,青年演员王俊凯、邓家佳主演的电影《野孩子》在各大院线上映,这部影片取材于“流浪兄弟”真实事件,聚焦社会困境儿童、事实孤儿群体,聚焦青少年普法教育,凭借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人物情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这是我们在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环境面的一次有益尝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关工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顾主任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各兄弟单位先进经验,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最后,诚挚邀请中国关工委领导和各兄弟省市的同志,到河南传经送宝,给予我们更多的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