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指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幸福家园 > 书海文苑

《最好的告别》读书分享

撰写时间: 2023-05-19 浏览次数: - 来源: 市委老干部局宣传教育处连瑛

  《最好的告别》是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写的书。他 27 岁成为克林顿政府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是《时代周刊》2010 年全球“100 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他是印度裔美国人,书中通过讲述几位病重老人的故事,思考应该如何治疗、善待即将离世的老人,其中包括他的父亲。

   阿图·葛文德在行医过程中,碰到许多被迫面对死亡现实的病人,有的病人希望穷尽一切医学手段救治自己,但医学总有边界,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离开人世。于是作者开始探索、思考、实践,如何能帮助病人在临终前克服恐惧、不留遗憾、没有痛苦,甚至可以在基本正常的生活中保有尊严地离开。

   后来,阿图·葛文德了解到了善终护理,也叫姑息治疗。和标准医疗延长生命的目标不同,善终护理的目标是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对绝症患者则帮助解除其病痛和不舒服。它的流程是:

   ①帮助病人选择一位可以信任的医生。

   ②医生与病人讨论其临终愿望。

   ③决定开始善终护理的时间。

   善终护理让死亡有了新的范式,甚至表现为一种死亡艺术。

   作者把善终护理实践到自己父亲身上。他的父亲也是医生,从前一周打三次网球,身体健壮,但在 70 多岁时患了脊柱肿瘤。这种病很罕见,作为医生的父亲也不确定手术的效果,为此感到恐惧。于是作者为父亲找了一位可以信任的医生,决定先不做手术,共同定期观察肿瘤的成长情况,吃药控制。在此过程中,父亲可以照常出诊、饮食、运动、驾车、社交等活动,生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父亲本人和医生都知道最终结果是死亡,但他们也都知道什么对父亲更重要,决定接受剩余时间给予的一切,不管长短。

   三年半后,父亲感到疼痛加剧,于是,作者与父亲进行了一番谈话。父亲说,他知道自己快要瘫痪了,最怕成为母亲的负担,希望再回印度老家看看,临终前能享受家人的陪伴,如果最后需要呼吸机和鼻饲管,宁愿死去。

   不久,父亲瘫痪了,他拒绝化疗,并决定启动善终护理服务。他们与社区医院签订善终护理服务文件:有一位医生提供姑息治疗,帮父亲减轻疼痛和相关症状;有一位护士 24 小时响应护理支持,一周享有 14 小时的洗澡、穿衣、打扫屋子等任何非医疗事务;还有一位社工和精神顾问提供服务。这个善终护理服务为父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可以从轮椅上起来短距离行走、打电话、用电脑发邮件、在家里招待客人、举办晚宴,与母亲几乎每天晚上一起看电影,生活如常,这一切都达到了作者形容的“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的效果。

   在父亲临终前,作者遵照父亲的交代,不插管、不抢救,通知最亲的家人一起陪伴父亲身边,满足父亲享用薄煎饼、咖喱四季豆和一些印度美食的愿望,一起翻看过去的照片,母亲为父亲读报等。4 天后,父亲非常平静安宁地离开了人世。在最后那个时刻,母亲握着父亲的手。

   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但是人类该如何接近死亡,始终没有唯一答案。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作者以他深刻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告诉我们,“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忌讳与老人谈论死亡话题,老人自己不愿谈,子女也不敢谈。这也导致现实中绝大部分老人在临终前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失去语言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为了子女所谓的孝心,身上被插满各种管子,受尽折磨痛苦而去。

   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 岁以上人口达 1.91 亿,占全国人口的13.50%,按国际标准,我国已接近“深度老龄化”。中央和国家提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的战略方针,做好老人的临终关怀、善终服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体现,不仅应该作为老龄化国情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破除人们落后的观念,还应逐步提供相关服务,让老人不会“谈死色变”,淡定从容迎接生命的终点。

   愿天下所有老人在临终前都能拥有“最好的告别”,都能被安宁相待,在最后一刻都能享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网站
copyright©2021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
粤ICP备18098919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30号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