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指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幸福家园 > 书海文苑

在地方志工作中,见证詹天佑的伟大与光荣

撰写时间: 2023-02-01 浏览次数: - 来源: 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胡文中

  我开始关注詹天佑是在 1993 年,那年,我刚调到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当时,詹天佑的孙子、原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先生,根据詹天佑家谱记述和一张家居历史照片,来到广东找位于十二甫的祖辈故居,开启了荔湾地方志工作者追寻詹天佑的故事。

“芽菜二巷出生地,柳波桥向水月宫”

   詹同济先生先到了佛山南海,但南海的同志表示,清代时十二甫属南海县管,民国后属广州管,现属广州荔湾区管。詹同济先生就来到了荔湾区,我们陪着他,在十二甫对着老照片找,可由于照片是19世纪后期詹天佑留学归国后拍的,我们来回奔走,都无法确定故居地址。

        寻找詹天佑故居的消息传开后,詹天佑外甥孙徐剑海于1995年11月23日和12月15日,两次从香港来到广州。徐剑海小时候多次随家人来过詹家祖居。他很快带我们找到了詹天佑故居与詹天佑爷爷的故居,并画出了故居所处地区的简图,题诗一首:“天佑天佐我舅公,世居西关柳波涌。芽菜二巷出生地,柳波桥向水月宫。”所谓芽菜二巷,就是连通十二甫与芽菜巷(丛桂路开马路前,有一段原名芽菜巷)间的一条小巷。詹天佑故居就位于十二甫的芽菜二巷与十二甫交界处的巷口北侧。

觅得詹天佑在广州亲修的家谱

        与此同时,一位亲友告诉我,詹天佑后人曾就读广州市第二中学。我们办公室的陈老师,根据这一线索,在二中校友名单中查到了詹天佑后人住址。原来曾在二中读书的是詹天佑两位曾孙,其父詹同伟先生在广州星群制药厂工作。我们登门拜访了詹先生,他的父亲詹文珖就是詹天佑的长子。詹同伟先生把詹天佑1884年底至1885年初在广州亲修的家谱复印件赠给我们。家谱内有詹天佑的履历,有詹天佑抄录的《婺源县志》记载的优秀先祖事迹;有其祖父詹世鸾定居广州西关十二甫,并在十二甫入籍等记录,彼时管辖此处的是南海县;詹世鸾于1822年广州十三行连日大火灾后,出资万元救灾,又于1824年与同乡一起,在广州成立同乡互助会“归原堂”,救助困难乡亲。

        在詹同伟带领下,我们来到詹同保先生在澳门的家,见到了詹天佑的亲修家谱原件,这为我们了解詹天佑丰满人生,打开了一扇宽敞的大门。

广州以詹天佑为荣

        此后,我们与北京詹天佑纪念馆建立了长期联系,获得有关詹天佑大量翔实史料;还在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查阅到相关珍贵史料,如詹天佑主编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詹天佑研究专家高宗鲁与凌鸿勋合作的《詹天佑与中国铁路》。1998年12月1日,高宗鲁先生到荔湾区政府作詹天佑专场报告。2001年4月24日,潘鹤大师设计、广州市名城办和荔湾区政府联合建造的詹天佑全身铜像,在詹天佑工作过的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旧址旁落成剪彩。后来詹同济先生把詹天佑珍藏的《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的1879、1880、1881届同学传记》(英文版)和一些文物赠给荔湾区。

        詹天佑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铁路事业,参与或主持修建了京奉、京张、张绥、津浦、川汉、粤汉等多条铁路。其中,作为首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京张铁路大大提振了国民信心。

        广州以詹天佑为荣,以詹天佑为榜样。“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是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是詹天佑对青年的演说词,也是詹天佑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2005年4月,荔湾区委、区政府在十二甫詹天佑故居原址开设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旁边的小学改名为詹天佑小学。我于2008年编写出版了《詹天佑》一书,近年参加了北京、广州、武汉、婺源四地学者联合编纂的《詹天佑历史文献汇编》丛书(一套四本),该丛书于去年和今年先后在北京出版。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网站
copyright©2021 中共广州市委老干部局
粤ICP备18098919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法政路30号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