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写时间: | 2015-07-21 | 浏览次数: | - | 来源: |
离而不休 枫叶正红
——广州市委党校离休干部陈枫同志先进事迹
陈枫,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离休干部,1930年3月出生,194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8月入党,1989年2月于市委党校离休。现担任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以下简称地区会)常务理事,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分会(以下简称东一支分会)任常务副会长。这位头发雪白、衣着朴素、为人慈祥的老人,她离休不离党,仍然怀着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继续为建设和谐广州献计出力,发挥余热,履行她那“离休并非是事业的终点”的人生格言,表现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夕阳风采。
一、政治坚定、思想常新
作为一名建国前入党,且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陈枫同志仍注重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陈枫同志离休后,一直担任我校离休党支部委员。她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关心党校发展,积极为离退休老同志排忧解难、建言献策,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堡垒作用和离退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2003年,该支部被市委党校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她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她又一次被评为广州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她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以及党校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等主题活动;她党性强、觉悟高,积极参与“抗雪灾、送温暖、献爱心”、“抗震救灾”等捐赠活动,交纳特殊党费;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二、关爱青少年、铺就成才路
离休前,陈枫同志曾经担任市委党校培训部副主任。陈枫同志对来校学习的学员,既满腔热情,又严格要求。1982年党校进行正规化教育,当年举办了第一期1982级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这期班是广州市委为着力培养中青年干部而举办的。她担任班主任,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种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她与中青年干部开展座谈,考察和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的情况,鼓励他们珍惜时间,安心学习,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在这期班学员中有的成为广东省地市级的领导、有的成为广州市的市、局级领导。由于她充分发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积极做青年教师、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广大青年教师、学员的的欢迎和爱戴。
在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开展“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关心下一代活动中,陈枫同志通过与省市关工委联系了解表扬关心下一代的积极份子名单,并且拿回对照会员名册,从中找出有特殊贡献的会员,然后组织发言稿,召开积极份子座谈会,通过交流经验推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她还主动提供军史给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广州党史》上刊登了建国前华南各边区部队简史。并且把这些军史资料约1500份发给广州地区各党校、大专院校、各区、县局等单位,为党校学员、大学生和青年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教材,反映很好。有些青年干部还写了读后感,认为,这些简史十分珍贵,读后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近年来,市委党校联合先烈中路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共育栋梁材”的活动,在支助从化鳌头镇沙迳村小学的活动中,陈枫同志每次都积极捐款、捐物。
三、 存史献光热、工作谋新篇
陈枫同志解放前入党,她的出生地东莞是解放前我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活动的根据地。解放前后的东莞在她的脑海中历历在目,记忆深刻。她对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曾经一起在那里经历过烽火岁月的战友非常挂念。
自1991年离休后,她先后担任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分会(以下简称东一支分会)的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等职。东一支分会属下有20个分会,有会员800多人。十八年来,她默默无闻,呕心沥血为东一支分会做了大量工作。如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完成地区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等。在她的努力下,发动会员为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和惠东县边纵纪念公园捐款共105000元,她个人捐款1000元。她关心老同志、爱护老同志,通过有关单位尽力帮助个别会员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如:购买福利分房、离休待遇、会员遗属迁入广州户口等问题;她组织慰问住院会员和已故的会员遗属,仅陈枫同志参加的慰问就达100多人次,慰问品是她自费买的。为了加强联谊活动,由她参加策划、组织的大、小规模的联谊会90余次,每年她要精心组织,开好一年一次的会员大会和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会议。她还两次编印会员通讯录,工作量比较大,并且要组织各区联络员核对会员地址和编印成册。
陈枫同志离休后,积极参与东一支分会工作和从事地方党史调查和研究,结合她当时读书时代和参与地下工作时期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帮助她爱人撰写了《东江纵队史》、《粤赣湘边纵队史》、《革命母亲李淑恒 》(1992年载于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烈士传》第七集)等党史资料等十几篇文稿,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素材,为军史的史志工作作出了贡献。她不辞辛苦,现仍在继续收集编写《征途拾零》——东江纵队的史迹。
四、相濡以沫,教子有方
陈枫同志的家庭是个革命家庭,她老伴郭际同志的母亲和三位哥哥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郭际同志也在抗日战场上三次负伤,离职前担任广东省军区梅县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正师)。陈枫同志离休后,她在悉心照顾老伴的同时,坚持做好东一支分会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在郭际同志身患重病于2008年逝世后,陈枫同志强忍悲痛,继续做好分会工作,如:精心组织在广州大厦举行的纪念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队成立60周年大会;组织部分会员参观邓小平大型图片展览;东一支分会换届改选工作等。
她和郭际同志十分重视对儿孙的思想和文化教育。由于子女们成长在“文革”时代,文化水平都不高。“文革”后,她和老伴鼓励他们一定要补文化课,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才能为人民做点事情。如今,孩子们通过各自的刻苦学习,先后取得大学、研究生的学历,各个成才。当她和郭际同志知道孙辈们考上大学或者攻读硕士,他们就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奖励孙辈们,这是为了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但是,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享受。当我们来到陈枫同志家,看到的是简陋的住房、简朴的装修、简单的家具。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和陈枫同志的家庭地位不很相称。但是,我们更从这种简单朴素、毫不奢华当中悟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家庭的风范;看到了一个为祖国的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真正共产党员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