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写时间: | 2019-01-07 | 浏览次数: | - | 来源: | 市委老干部局 |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有苦有乐的40年,开拓进取的40年,众志成城的40年。为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壮阔历史,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搜集了不同岗位离退休老同志的故事,他们以普通人的视角,用亲历、亲见、亲闻之事折射广州在这40年的沧桑巨变和飞速发展。
基层文化欣欣向荣
越秀区委老干部局单朝阳同志谈起社区文化时说:“改革开放前,社区几乎没有什么文化项目,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开始活跃,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记得改革开放后几年,大东街街道就组织起文艺宣传队,举办了游园会、歌咏会、书画展、图片展,同时还组织青少年参加‘羊城之夏’活动。为活跃街道老年人文化生活,社区老人们于1982年成立了‘老人合唱团’。该团还组织了‘老人时装表演’,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传媒都进行了报道。1984年街道成立地区文体协会,为广州市最早成立地区性文体协会的单位。90年代,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不断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先后成立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退休工人之家,开展了‘家庭文化艺术会’‘好歌好书献给你’等社区文化活动。进入200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变革与文化互动影响,使文化的多元化更突出。街道文化站的功能更多样,活动内容更丰富,初步构建起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文化的吸引力逐步增强,社区文化对居民群众的影响不断增大。大东街为了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教育,成立了‘金雁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金雁之声’歌手大赛,至今已坚持了十多年。”
治安转好成常态
改革开放大潮下,一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吸引了不少人来广州谋生寻梦。广州圆了不少南下者的梦想,也因天南海北的人聚集在这里,广州的治安一直让人头疼。越秀区委老干部局颜顺楠同志回忆起以前广州的治安都心有余悸:“以前的广州,入屋盗窃、街头诈骗、马路双抢、商场公交偷扒很多,群众安全感不足。”他说,党的十八大以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整治。经过了一系列“标本兼治”“强化警队建设”“科技强警”“规范治安管理”“布好天网护卫广州”等措施的落实,美丽的广州治安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群众漫步街头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担心被人偷抢;外出时再也不用记挂家中会否被坏人入屋盗窃;近期的电信诈骗案件呈直线下降,可说是少之又少;至于林林总总的其他伤害、凶杀等刑事案件也呈现下降趋势,人民的安全感大大提升。在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话题中,百姓说得最多的是“广州的治安状况很好”,这个评价非常中肯也很客观,这是对党和政府的褒扬,也是很高的奖赏,广州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促成广州晋升为人民认可的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
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
广州市商务委离休干部招丽萍是1981年3月到广州市外经贸委工作的,她说:“改革开放前广州利用外资能力较弱,主要是三点原因:一是没有经验。我们是第一次尝试和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经验,一开始外商并不是很信任我们。为了解除外商疑虑,我们下力气去宣传我们的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从获利年度起两年全免,三年减半;还有工商税、进出口关税、各项费用等等,都有种种优惠待遇。二是准备不足。初期,我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外资的项目清单。所以初期外商想搞什么就谈什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广州市工业生产技术改造的需要,发动全市各工业局(工业公司),尽快提出具体项目,逐个项目编写介绍资料,翻译成英文,中英对照编辑成册。又得到市委印刷厂帮忙,印刷上千册项目资料,赶在首次在香港召开外商投资洽谈会上分发,以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生产性项目,变被动为主动。三是思想观念陈旧。当时广州市的项目审批权限是3000万美元,超过3000万就要报中央审批。有些人就钻空子,项目超过3000万美元,又不想报中央,硬把一个完整项目分割开来,然后由广州市分成两个项目审批。搞中外合资企业时,外商用现汇(设备)投入,我方用现有生产设备、厂房场地等作价投入。有些人为了提高我方投资比例,特别是怕被人骂卖国,把一些明明是状态不好的旧设备把价提得很高,引起外商反感,也增加了谈判的难度。四是‘硬件’落后。公用设施配套跟不上,电话不灵、交通不便,我当时带一个台湾客商挤公交去谈导电橡胶项目。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广州利用外资也已经四十年。四十年来,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成倍成倍地增长,利用外资的气魄也越来越大,开发区、自贸区成片成片地开发,广州早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广交会的变迁
广州市商务委退休老干部李惠琴讲述了广交会的故事:“在90年代之前,广交会是很传统的,甚至有点土气,特别是在70年代,看到的第一展区必然是农产品,还美其名曰‘农业学大寨’展区。90年代后,一大批‘国字号’企业在广交会上唱起主角,根本看不到地方小公司的影子。当时国内只有那些‘国字号’总公司才有经营进出口生意的权限,连进出口的城市也只有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几个港口城市。国内企业要出口某些商品,必须通过‘总公司’代理,他们几乎垄断了全国同一行业的所有产品。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广交会‘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十六字方针才进一步完善,实行37年的‘总公司组团’历史由此结束了,同时也结束了‘总公司’一统天下、政企不分的时代。再到后来,广交会的大门不断被拓宽,大量外资、民营企业拿到了广交会‘人场券’,广交会参展主体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广州市商务委退休老干部黄苏文回忆起1973年秋天被广州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选派参加第34届广交会的情景:“这可是一项既光荣又令人骄傲的任务。当年全国只有5个城市的公司有参展资格,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大连(统称叫口岸公司)。我当时是轻工交易团里最年轻的业务员,我想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虚心向老业务员学习。我被安排在进口部工作,负责家电和办公用品商品的订购。刚开幕那几天,在收集和整理外商送来的商品目录和报价单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商品彩色画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彩电、冰箱、洗衣机,还有外商当面向我们进口用户介绍的办公用大型计算机。这些产品当时在国内根本就没见过也没听过,真是开眼界了。当时我就梦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够拥有这么好看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那该多幸福。那个时候,我们进口的这些家电是国家批拨给各大宾馆的配置用品和各地方的友谊商店销售的。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在总公司前辈的指导下,终于把所有品种机型的进口合同签订下来。看似不过几千台机,数量和金额也不大,可任务重哦,会后要求把所有的商品目录清理,已经订合同的机型目录可以带回公司,但规定统一存放,认真保管,不可以随便让无关人员翻阅。改革开放前,买进口货确实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踪迹。40年后的今天,国际买卖的时空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各种工业制品、生鲜时蔬等通过电商渠道可以直接从全球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而我们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也骄傲地被输往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已经深度地融入了全球经济的大浪潮中。”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越秀区委老干部局钟丽芳同志在上九东路住了三十多年,是个老西关人。她说:“从上九东一直往下走,就是永庆坊的所在地恩宁路。我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去恩宁路,起初,它就是一条古老的、传统的商业街,街上的骑楼、商铺林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十几年前,已沦落为上下九步行街边上的一个破旧小街区,居住环境差,公共配套缺失,交通拥堵。报纸、电视曾报道过居民的怨声,打那以后,恩宁路我基本没去过了。再次造访恩宁路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后。昔日的破旧街道,摇身一变,感觉就到了外国的风情小镇。永庆坊内街更新活化后,西关传统建筑被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永庆坊的改变,让旧和新充分地有机结合,留住城市的记忆,成了寻味老广州文化的热门景点。”
天河区纪委退休干部刘树林同志谈到天河区的变化,感慨万千。“现在的天河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光璀灿,是现代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大都市新城区。然而40年前,这里只是一块偏僻的村落。以珠江新城为例,原是石牌村、冼村、猎德村、谭村的农地,1995年以前,主要是种菜、养猪、养鱼。一条很窄的猎德路,两边全是猪舍,猪舍下面是鱼塘,路两边堆满猪屎,下雨时满路是猪屎、猪尿,臭气熏天,人走在路上,遇上车过,往往被溅满身猪屎猪尿,甚是恶心。猎德村前面就是珠江,江边有个建筑用砖沙码头,猎德小学正对码头,下雨泥浆地,晴天灰尘扬,学生在灰尘中上课。村民生活困难,民房破旧不堪。广州市统一征地后精雕细刻,规划先行,引进高级开发商,现已全部建成二、三十层以上高层、高档写字楼和高档小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天河东部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成和在建的天河软件园、科技园、金融城、智慧湖、中央商务区等一系列高档现代项目。我想这些项目建成必将更快、更好地促进天河经济腾飞和城市建设,给天河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天河的明天将更辉煌。”
解放思想促发展
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退休人员何肇雄同志谈到改革开放40年间所经历的下岗潮:“十几年过去了,仍有人对当日的下岗潮久久不能息怀,喋喋不休说一些旧事。说实话那确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市场经济冲击着每一个企业,也冲击着职工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下岗潮倒逼很多企业职工另谋出路,很多人在下岗潮中告别了原有拿着死工资的生活模式,自己下海创业。沉重的债务、僵化的体制,企业负重涉水而行,时时有倾覆的危险。当时的广州电子局在市纪委的领导下对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几年间局属下企业改造一遍,有些甚至得到二、三遍改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大幅提升。我记得当时有个技术员介绍一次军事指挥系统订货会情况,别家的系统要用几辆卡车运去,而他们只是轻轻的拿着手提电脑,结果当然不言而喻,这种企业自豪感,这种能傲视群雄的胆略是来自开放,来自企业脱胎换骨的改革。”
结语:回望波澜壮阔的40年,老同志们娓娓道来的故事呈现出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时代印记,值得我们珍藏和回味。让我们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续写我们新时代更辉煌的篇章。